2009-01-26

红楼年表初探T3-太上皇的秘密

上两篇文章《贾府旧宅是怎么回事》《说说早熟的宝玉》中,我们讨论了红楼梦的前两个大时间段和一些问题。
这里面最难解决的问题来自“谜中谜”的元春:是第16回元春封贤德妃“似乎”应该对应历史上的什么时候呢?她应该做历史上谁的妃子呢?
可以解开这个疑问的钥匙,在“太上皇”的手上。

文中对元春省亲的来由说的很清楚:
当今自为日夜侍奉太上皇,皇太后,尚不能略尽孝意,因见宫里嫔妃才人等皆是入宫多年,抛离父母音容,岂有不思想之理?在儿女思想父母,是分所应当。想父母在家,若只管思念女儿,竟不能见,倘因此成疾致病,甚至死亡,皆由朕躬禁锢,不能使其遂天伦之愿,亦大伤天和之事。故启奏太上皇,皇太后,每月逢二六日期,准其椒房眷属入宫请候看视。于是太上皇,皇太后大喜,深赞当今至孝纯仁,体天格物。因此二位老圣人又下旨意…
原来,作者用其狡黠之笔,在今上“乾隆”登基前两年封“雍正”做了太上皇。这样一来,一则可以回避真实的时代时间,甚至有意给读者制造一些混淆,作者却可借此将那些对号入座的人的视线轻轻地引开了。
二则,可以免却在小说中描述改朝换代的麻烦。
这样,在准备省亲前花一年时间修园子,到元春省亲的时候正好乾隆元年,所谓“三春事业”第一春也。

那么不容置疑的,无论当初元春进宫时去了何宫何府,她这个贤德妃一定是“乾隆”的。前后文的大背景也可以证明这一点。就说本回(第16回)吧,贾府上下从林管家嘴里得到消息:
小的们只在临敬门外伺候,里头的信息一概不能得知。后来还是夏太监出来道喜,说咱们家大小姐晋封为凤藻宫尚书,加封贤德妃。后来老爷出来亦如此吩咐小的。如今老爷又往东宫去了。

这“东宫”,在中国文学作品中经常是太子府的代称。而清代又确有“东宫”,建于乾隆十九年,是清帝举行庆赉燕飨大典之所。
这里一个多强的暗示呀?也许这阵子,“乾隆”正忙着从太子府到皇宫搬家吧!

脂批本红楼梦的第一回的批注特别地多,也很特别。
这第一回,大体讲两件事,其一是书的主旨,其二是主人公和他那块石头的来历。
而在谈到主旨的时候,行文一再强调不涉政治,只谈脂粉和血泪,而相应的批注也不断帮助作者重申上述立场,并告诉读者“重要”。就连看似不起眼的地方,批注也不放过。
比如在青梗峰,来了一僧一道…生得体格不凡,丰神迥异。批道,这是真像,非幻像也
而到了“现实生活”中,一僧一道成了另外一副模样,那僧则癞头跣足,那道则跛足蓬头,批注道,此门是幻象。大意告诉读者,书中所述多虚幻别较真儿。

大家都已知道,作者虽讲不涉政治,但到底意难平,总又设法抖搂一二。这个时候,有意思的批注就出现了。
读贾雨村那首“时逢三五”的中秋诗,没有批注的时候,并不觉得很特别,只是一首有些大气的咏月诗吧。
而批注却用了比诗本身还多的文字,说“这首诗非本旨,不过欲出雨村,不得不有者”云云。这反倒引发了读者的兴趣。也许对当时的落魄贾雨村而言,日月何如,与他无甚干系;但作者落此诗于行文之中,总就有些不寻常了。批书人说了,这是“不得不有”的“怎样”的诗呢?是大咏明月(指月派,康熙废太子一党)受万姓瞩目的诗,正是欲盖弥彰了。
--Jan  2009--

No comments:

Post a Comment